念功塔里贮阳春

发表时间:2023-08-22



  在松柏苍翠,青草幽幽的塔云仙峰东麓,有一个形状类似塔云山的灵塔,灵塔塔底8.17米,高5.55米,为正六方体,用石头垒成。它虽远无布达拉宫历世喇嘛灵塔的金碧辉煌,但它结构别致,五层建制,精巧玲珑,异常坚固,历经野外风风雨雨100余年,仍保存完好。
  灵塔谓之“念功塔”。念谁之功?清代末期塔云山道长成明达。我们对成明达(1823——1892)的了解,现在只能通过两个方面:一是塔边立的那两块记载着他的功绩的《念功塔合同碑记》、《永寿功高碑》;二是来自民间神话般的传说。从那块幸存保留下来由晏安澜亲笔起草的《念功塔合同碑记》上,我们知道成明达是塔云山德高望重的道士,对塔云山修复庙宇、重振香火殚精竭虑,功绩卓著。据碑文记载,他“四十四岁因目疾出家,携带私财在塔儿山为主持道士,烧香礼佛,谨守清规。寺中旧有乾隆以来所有山地久已当卖,宫观倾颓,神像朽坏,日用斋供一无所有。”面对这种破败萧条,生活无着的困难,成明达“芒鞋破衲,自耕自樵。复出私财稍为居积。在山二十余年,偿还山中旧债一千百缗(一缗指一串麻钱,价值一千文钱,折合一两银子),烧砖琢石,重修山上山下庙宇七所,用钱五、六千缗;又施(百姓)药费钱二、三百缗”。明成达就是这样克勤克俭,励精图治,无私为塔云山贡献了自己的后半生。而《永寿功高》碑则用文学描写的语言赞美歌颂成明达:“青年慕道,皓首弥工”,“ 自偕烟霞作伴,不染尘红雪月;乞得苧麻缝败衲,那知身在寂寞中;花繁月缺,世事忧患,功名富贵,拈来尽纳壶中”,“ 九年面壁亘成功”。参与为成明达立这块《永寿功高》碑的人多达121人,其中镇安县官和外地县官就有9人,足见成明达声望之高,影响之大。
  正因为功绩不凡,民间关于成明达的传说也就应运而生了。说的是成明达初来塔云山遭到亲戚的强烈反对。他的舅舅为此专门来到塔云山,苦劝他下山返俗。他执意不从,不愿见舅舅。然而,他躲到北翅峰,他舅舅赶到北翅峰,苦口婆心说破嘴皮也无用,就硬要拽他下山。忽然,天空乌云密布,哗啦啦下起倾盆大雨。只听轰隆一声巨响,一道电光,咔嚓一声,二人相隔的巨石被雷电劈为两半。成明达舅舅吓得不轻。半响醒来,忽然明白:外甥出家乃是天意,天意不可违也!他再没有多余话,说声明达你好自为之,就冒雨匆匆离去了。
  民间的传说终归于传说,我们还得回到历史的事实上来。当时,成明达的功绩感动了镇安籍清代盐政官晏安澜。晏安澜和这位道士结为莫逆之交。他得知成明达年事已高,重病在身,恐不久将离开人世。于是,在他的倡导下,联络当地倪端楷等乡绅贤达人士,集资捐款,修建了这座灵塔,并勒石为碑,记载了成明达的历史功绩以及修塔的动机和捐款人士的尊姓大名,以志纪念。次年,这位老道人,走完了69年漫漫人生路,坐化在塔内一口木缸里悄然仙去。
  “半世从未染红尘,自是蓬莱第一人。身古熏名云玉石,念功塔里贮阳春。”这首由玉溪氏(此人无考)写下的楹联,形象生动地总结描述了成明达的一生。这位用自己的阳春般的温暖,温暖了圣地塔云山的老道人,身后在塔内定会依然贮藏着融融的春晖。塔门坊上还石刻对联一副:“果满善圆千秋巩固,功高德厚万世流芳。”另外塔上镶嵌的匾上另有一首诗:“菩提本是善人栽,培得根深花自开。瑶枝遍满三千界,受福还需造福来。”诗意告诉人们善有善报,像成明达这样的好道士,必然修成正果,被人们所怀念不忘。的确如此,在晏安澜等为这位道士立下这座灵塔后不久,远远近近的香客还觉不过意,便自发捐款,请来民间艺术家用坚硬石头为成明达塑像。这塑石像至今还保存在塔云山上,成了众香客顶礼膜拜的偶像。

地址:陕西省镇安县柴坪镇 邮编:711500 办公室电话:18891593333 景区:18891592222 E-mail:zatys@126.com
Copyright © 2010-2014 陕西塔云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